国奖风采 | 殷文晶:梦逐禾下,花开稻香

时间:2024-09-25浏览:158设置



从实验室到水稻田

从酷暑等到寒冬

他将好奇和热爱投向未来

用努力与坚持

奔赴那一场和科研的约会


他以第一作者

在SCI二区top、SCI二区等期刊

发表论文5篇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申请4项


他连续两年综测排名第一

获浙江师范大学“十佳学术之星”

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党建工作优秀个人

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十佳党员”

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得主


殷文晶

图片


图片

田间求索,禾下逐梦

图片


水稻育种、功能基因挖掘及QTL遗传位点分析研究等是殷文晶的主要研究方向。正如他所说:“关于水稻研究,最重要的就是稻田”。顶着酷暑下田考察、采集样本、测量水稻性状、记录数据等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图片

殷文晶和同门在水稻田


水稻的杂交育种看似容易,实际操作起来总是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耐心和毅力是每个环节必不可少的关键。从种子生长成稻穗,至少需要半年;进行一次杂交育种,从剪穗、去雄、授粉、结实,整个周期要25天左右,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记录杂交的时间、父母本信息、杂交品种及天数等信息,这些基础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虫灾、传染病、暴雨、台风... ...每一个阴差阳错都有可能成为实验“重开”的原因,但却不会成为让殷文晶放弃的理由。为了缩短实验周期,加快获得可做实验的那代种子,殷文晶像候鸟一样,金华、杭州、海南等地来回跑,将带有希望的水稻种子撒满大地。


图片


图片

执著耕耘,永不言弃

图片


从稻田回到实验室,殷文晶不敢懈怠,马不停蹄开始水稻基因检测筛选、寻找并验证功能基因等工作。从黎明到深夜,从无到有,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是殷文晶的辛苦付出。数千万个样本的采集和处理、数千次的基因检测和电泳验证,这些共同见证他的努力。除了实验室,图书馆也是殷文晶的常驻地,他在书海中寻找答案,寻找实验关键,也在寻找自我。时间让努力聚沙成塔,在那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生活里,绽放出绚烂的科研之花。


图片


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没有谁会一帆风顺,殷文晶也不例外。参与发表科研论文16篇、累计影响因子达54.19的他也曾经历过退稿、退修。“年轻气盛”的不服输和不甘心是他的力量之源,导师与实验室同门是他的坚强后盾。殷文晶虚心听取来自导师和同门等人的意见和建议,字斟句酌,修改稿件中每一处可能欠妥的表述,核对其中出现的各个专业术语。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研究,他还在稿件中补充了更多实验内容。带着细致的态度和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他在迷茫中坚持、在失败里自省,时间最终给予了他积极的回馈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师友相伴,扬帆远航

图片


从入门到现在,导师饶玉春教授对殷文晶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实验课题到每日的心情打卡,与学生如朋友般相处的饶玉春教授就这样领着殷文晶度过了他最不适应的研一阶段,为殷文晶打开了水稻科研的大门


图片

殷文晶和导师、同门


比起一项项光鲜亮丽的成果,和谐有爱的实验室氛围是殷文晶更为珍视的宝藏。殷文晶自嘲不善交际,但在实验室大家庭中,与一群性格相近又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会,却是“相逢恨晚”。实验室的家人们认真优秀,幽默可亲,让这个实验室始终充斥着欢声笑语,也让殷文晶的科研之旅不再孤独。而殷文晶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三年时间,他在权威期刊上以一作发表5篇论文,成为师弟师妹口中的“殷师兄”,从“蹭伞”的人变成“撑伞”的人。


图片


图片图片


在殷文晶看来,自己并非天赋型选手,他只是在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平平稳稳地走。一艺之成,万分耕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的梦想是禾下乘凉,是让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继承袁老先生遗志,入学浙师7年来,殷文晶一直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与创新,努力开垦属于自己的稻田


图片


稻穗之花持续绽放,对科研的探索仍在继续。目前,殷文晶已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怀揣热爱,他将继续乘着科学之舟,在科研瀚海破浪向前!


图片


文字:浙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官微   刘天龙

图片:殷文晶

编辑:刘天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