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己心,无须问西东
2018年,周莹瑶在一片反对声中辞去了收入稳定且待遇较好的工作,坚定地选择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读博深造。“当时的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颗螺丝钉,被拧在了不适合自己的螺纹里面,于是就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周莹瑶说,“我选择了一条更加符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道路。因为我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读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周莹瑶面对着多重挑战。一方面,她在读博之前未曾系统接触与学习过儿童文学专业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思维方式的转换成为困扰她的又一难题。她坦言,自身偏创作型的感性思维与学术研究所要求的理性思维常常发生冲突。然而,周莹瑶不曾气馁,而是在导师吴翔宇的引领与指导下,大量阅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思考其中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化为己用,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方法。她将学术研究想象为一场场解谜游戏,自己则扮演“侦探”的角色,在史料的海洋中寻找线索、破解谜题,逐渐还原史实,感受其背后的逻辑,每每得出一个新结论,成就感和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积跬步,终而至千里
在实践的过程中,周莹瑶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第一,与导师密切沟通和交流。老师们学识渊博,可以为学生提供独具针对性的指导。第二,结合个人兴趣和特长,扬长避短地展开研究。第三,勤于动笔,保持写作的状态。哪怕每天所写内容不多,也是微小的进步。第四,保持阅读的习惯。阅读范围不应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当广泛涉猎,以建立更为广阔的视野。
谈及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周莹瑶以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进行说明:“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就不那么难了。写论文也是如此,不要有畏难的情绪,每天只完成一小段,回过头来看就会很惊喜地发现,我已经写了那么多字,走了那么远的路!”
读万卷,绝知要躬行
学习之余,周莹瑶将创作与旅游作为享受生活的方式。言及创作,她享受其中,乐此不疲。旅游亦是周莹瑶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她感慨道:“多出去走一走,在耳濡目染间感受不同文化的熏陶。我记得丹麦的小美人鱼,记得俄罗斯宏伟的冬宫,记得富士山上每一片雪花,更记得祖国的大好河山。”旅途中遇见的壮阔景致,令她不由自主地赞叹大自然的伟力,敬畏历史流动的印记。与之相比,个人的功名与喧嚣是多么微不足道。对此,她不禁心潮澎湃,凡尘的烦恼便也随风而逝。
回首学术之路,周莹瑶最想感谢的是导师吴翔宇和自己的父母。她表示,吴老师不仅是读书路上的伯乐,更是她迈入儿童文学之门的引路人;而父母的支持则是其最为坚实的后盾。此外,周莹瑶也非常感谢室友、同门以及其他朋友,他们犹如小太阳般温暖,给予她力量。
文字|张婧婧
图片|本人提供
编辑|张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