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质升级,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建立与学校重点高校建设计划要求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现就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高水平大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要充分认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着力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的决策部署上来。院长是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健全和落实二级培养管理体系,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形成整体合力。成立研究生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教育改革,检查督促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组建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研究生培养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确立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统筹经费使用。

  二、建好导师队伍,切实完善权责奖惩机制。强化对导师师德师风、学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推行以课题、项目为审核重点的导师招生资格确认制度,组建专业学位“双师型”导师团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充分发挥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学术道德规范、学位论文抽检等方面的教育监督作用。成立导师学院,建立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导师培养计划,健全新增导师岗前培训,扶持中青年导师赴境内外高校参加学术交流,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推进优秀导学团队建设,培育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共同分享的“三共”导学团队。完善导师岗位考核制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招生资格确认、业绩考核、岗位聘任挂钩,强化导师教学测评结果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评奖等方面的运用。

  三、实施动态调整,切实提高学位点建设水平。健全和完善学科、学位点建设联动发展机制,落实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推动学科与学位点布局合理性调整。推行学位点动态调整,实施示范性学位点建设计划,依据合格评估、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实行学位点预警机制,采用“预警—整改—复查—建设/淘汰”程序,主动撤销和自主增列硕士学位点,逐步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学位点体系。

  四、坚持分类培养,切实关注需求和质量主线。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主动对接社会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全面修订培养方案,逐步构建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一批学术素养厚、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和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五、完善课程体系,切实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课程改革,构建层次清晰、类型分明、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本、硕阶段衔接贯通。实施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以学位基础课为主,重点建设一批优秀的一级学科学位课程。加强课程规范和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更加注重研究生课程的前沿内容传递、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强化专业学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行以课题为主导的研究生研训模式。实行研究生课程学习专业水平测试,完善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建立全面反映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体系。

  六、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实践,要求每个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公开作1次学术报告。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建设,开发并形成一批基于真实情境、符合案例教学要求、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培育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加强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制定基地遴选与建设标准,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互惠共赢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合作平台,培育全国专业学位示范基地。推进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全程式实践教学,加强研究生海外学习、第二校园、社会实践的“三种经历”。

  七、推进国际化培养,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实施国际化培养助推计划,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在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的基础上,扩大留学博士生规模。加强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合作,通过校内师资建设和海外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建设一批可满足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的专业(学位点)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进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支持学院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与项目研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海外访学、游学层次和规模。

  八、强化激励导向,切实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围绕“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目标,探索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推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一流的生源,配备一流的师资,创设一流的培养环境,努力打造一流的培养成效,带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加大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健全高水平学术论文激励机制,开展“研究生科研成果创新奖”评选。完善学位论文培优机制,强化激励与考核,培育一批高水平博硕士学位论文。建立健全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

  九、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完善以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指导办法和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学校重点发展学科,设立各学院基本指标、发展指标、调控指标和单列指标,综合考量各学院近三年导师队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生源和就业质量、培养质量等因素,合理分配发展指标。完善学校、学院、学科、导师等不同层面的招生体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生招生管理队伍,努力吸引优质生源。

  十、聚焦学风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研究生学风建设,突出“学术性、原创性、互动性”,实施研究生全员学术报告制,做大做强“丽泽论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完善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多维的学术评价、学术成果管理制度,实行学术道德失范预警机制。开展正面典型教育,发挥榜样人物的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健康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文化环境。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实施考博奖励机制,营造学术研究、考博深造的良好氛围,推进拔尖人才培养。

  十一、健全监控机制,切实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实行研究生教学测评,开展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事故处理,建立培养督导工作制度。以提升学位论文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健全集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查重、论文评审、论文答辩、论文抽检于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完善导师激励和问责制度。开发“研究生学位授予系统”,完善学位论文网上评审机制,提高学位论文管理信息化水平。

  十二、强化支撑保障,切实巩固研究生教育改革基础。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支撑保障体系,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财政投入、学费收入、社会捐助三方资金联动。设立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专项经费,加强研究生多媒体教室、公共实验课程教学平台和创新研究平台建设,改善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场所等培养条件,为研究生及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创设良好环境。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定期开展研究生管理干部业务培训。加强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


                                                          201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