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校外专家评审和学校审定,现将“十四五”第二批研究生省级教改项目推荐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即日起至12月19日。如有异议可发送邮件至pyb@zjnu.cn,或拨打培养办电话82283031(工作日)。
一、研究生常规教学改革项目 | ||||
序号 | 学院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备注 |
1 | 联合教育学院 | 体现主体协同的科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成果评价机制改革与实践 | 黄晓 | |
2 | 非洲区域国别学院 | 非洲区域国别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 王珩 | |
3 | 外国语学院 | AI赋能英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语言测评素养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冯妙玲 | |
4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导学思政”视域下和谐研究生导学关系的重塑路径与长效机制研究 | 徐松鹤 | |
5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基于导学关系的导学思政路径建构与实践探索 | 谢枝文 | |
6 | 艺术学院 | 红色音乐融入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 | 汪静一 | |
7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以知识转化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四化”评价体系构建 | 潘莉 | |
8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基于ADDIE模型的“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智能化改革研究 | 许德武 | |
9 |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地理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 | 姜海宁 | |
10 | 数学科学学院 | 融合智能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研究生系统控制课程改革探索 | 钟杰 | |
11 | 教育学院 | AIGC赋能STEM项目学习:化学实验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 竺丽英 | |
12 | 法学院 | AI 赋能重塑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与新实践 | 包倩宇 | |
13 | 教育学院 | AI-STEM教育理念下理科师范生科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 薛松 | |
14 | 艺术学院 | 思政教育下舞蹈硕士“五维融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 | 刘少辉 | |
15 | 设计与创意学院 | 基于产教融合的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 康琳英 | |
16 | 教育学院 | 研究生导学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 蔡连玉 | |
17 | 生命科学学院 | 党建与专业深度融合的研究生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 | 朱慧 | |
18 | 艺术学院 | 跨学科视域下艺术史论课程研究生教学的新模态探索 | 陆佳佳 | |
19 | 心理学院 | 心理学研究生“文-理-工”交叉融合研究方法体系探索与实践 | 孙琪 | |
20 |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 “实际问题导向式”体育专硕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点和写作框架的构建 | 徐文红 | |
21 | 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 人工智能驱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数字化转型 | 李伟梁 | |
22 | 设计与创意学院 | 打破学科壁垒: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设计学专硕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践 | 龚柏茂 | |
23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人工智能重塑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跨界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 周鹏 | |
24 | 心理学院 | 全员联动-体验赋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高崚峰 | |
25 | 数学科学学院 | 宽厚基础、拔尖创新--图论组合方向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 | 黄丹君 | |
26 |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教材教法与新课标转型》智慧课程知识图谱的设计与构建 | 齐静 | |
27 | 人文学院 | 一流学科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孙伟民 | 省优势特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项 |
28 | 教育学院 | 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党建、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 | 梅晓勇 | 省优势特色学科教育学专项 |
29 | 数学科学学院 | 教研相长、交流合作——非线性分析与偏微分方程团队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 | 姜在红 | 省登峰学科数学专项 |
30 | 数学科学学院 | 和谐研究生导学关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王玲娜 | 省登峰学科数学专项 |
二、研究生工程教育专项 | ||||
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以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为例 | 林飞龙 | |
2 | 工学院 | AI 背景下产教融合交通运输专业硕士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 毛程远 | |
3 | 物电学院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 谢坚筱 | |
4 | 工学院 | 基于“科教融合、创新驱动、思政引领”的《交通大数据与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改革 | 李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