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浙江师范大学“浙小研”训练营(第六期)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党群服务中心顺利举行。本次训练营邀请了校融媒体通讯社应琳歆老师担任主讲人,校院各级学生组织的骨干成员共20余人参加,训练营由胡佳瀛主持。
活动伊始,应老师从“拍摄有‘技’更有心”为切入点展开分享。在视觉传播日益重要的今天,拍摄不仅是记录瞬间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讲述故事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技术提升画面质感,又如何以真诚之心捕捉动人瞬间,是每一位学生宣传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应老师分享校园新闻摄影要点,指出“记者在现场最重要的不是我想拍到什么,而是要清楚的知道我能拍到什么。”新闻摄影是以相机为工具、摄影采访为主要手段,通过图文结合在报刊、网络等媒体刊载的新闻报道活动。它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旨在通过媒介传播新闻。应老师强调,摄影记者应明确拍摄主题与视角,避免机械记录;坚守人文关怀与尊重态度;强化文字意识,通过画面语言传递深层信息;培养敏锐观察力与预判力,多维度解析人物及场景;保持快速反应与冷静应对能力。核心要求是运用视觉思维实现新闻现场的深度阐释与有效传播。
在大型会议类新闻拍摄方面,全景拍摄应注重角度选取、会标完整及人物状态捕捉,使用广角镜头确保场景覆盖。在活动类新闻拍摄方面,需精准把握景别层次(近/中/远景、特写、空镜等),结合垂直视角变化强化叙事张力,提前预判重要节点并优化站位。技术层面须熟练操控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ISO),根据光线动态调整参数。
策划类摄影依托四大构图法则:中心构图法突显主体权威性;三分构图法构建视觉平衡,适配人像与环境;对称构图法强化画面稳定感;对角线构图法注入动态活力。拍摄全程需融合技术规范与艺术思维,实现新闻现场的专业化视觉转化。摄影记者应提前规划拍摄角度和构图,确保画面既能传达新闻信息,又具有视觉冲击力。
“优秀的新闻照片应让读者‘不看文字也能读懂现场’。应老师从多个维度讲述了摄影的技巧,为我们剖析了拍摄的“技”与“心”。无论是技术层面的精准把控,还是创作中的共情视角,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她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摄影创作中,既精进技术,又永葆初心,用镜头记录真实、传递感动。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光影交织中,拍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听者感悟:
参加“浙小研”训练营:拍摄有“技”更有心,让我收获满满,对校园新闻摄影有了全新认知。应琳歆老师对拍摄技巧的讲解细致入微,从拍摄角度选择到后期处理,从参数设置到各种活动类型的构图方法,都让我明白,校园新闻摄影不仅要有扎实技术,更要用心去感受、去捕捉,这样才能拍出有价值、有灵魂的新闻照片。作为融媒体中心成员,要活用所学技巧,用心挖掘校园新闻,从多元角度拍摄,精心处理照片,产出优质内容,为校园宣传添砖加瓦。
——校研究生会融媒体中心曹莹
参加应琳歆老师的摄影指导训练营,令我感受颇深。透过光影交错的瞬间,我理解了新闻摄影不仅是记录现实,更是用影像诉说故事的艺术。那句“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在心中回响,让我明白,唯有深入现场,才能捕捉情感的温度,定格真实的力量。摄影不仅是快门的按下,更是灵魂与世界的共鸣。每一张新闻照片,都是时间长河中的诗篇,凝结着故事、情感与历史的回声。
——校研究生会融媒体中心吴文静
参加浙小研拍摄主题培训后,让我对拍摄更加感兴趣了。应琳歆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拍摄的知识和技能,如构图方法、景别知识和拍摄流程,并且提到了一位摄影记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有视觉表达意识、人文精神和文字意识等。此次分享让我深刻理解了拍摄要有“技”,更要有“心”。
——校研究生会融媒体中心王晓凤
文字:王 琳
图片:胡欣韵